patents.google.com

CN108736698A - 电源供应器与残余电压放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 ️Fri Nov 02 2018
电源供应器与残余电压放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消除残余电压的电源供应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源供应器在待机时,因回路内部有电感及电容等储能元件的寄生效应,电源供应器的输出端仍会有残余电压输出。当残余电压过大时,可能会导致后端负载电路的误动作。

为了避免因残余电压过大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电源供应器在待机时的残余电压需低于额定规格。因此,如何以低成本与简化的电路架构降低电源供应器的残余电压,实为目前本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为一种电源供应器。电源供应器包含变压器绕组、切换电路、控制器以及滤波电路。变压器绕组用以提供第一电压。切换电路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其中切换电路包含第一开关单元与第二开关单元。控制器电性耦接于第一开关单元与第二开关单元,其中当电源供应器操作于待机模式下时,控制器用以控制第一开关单元与第二开关单元以提供变压器绕组两端之间的放电路径,当电源供应器操作于工作模式下时,控制器用以控制切换电路,使得切换电路根据第一电压提供第二电压。滤波电路电性耦接于切换电路,用以对第二电压进行滤波,以提供输出电压。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当该电源供应器操作于该工作模式下时,该控制器用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分别于一第一期间与一第二期间导通。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一端与该滤波电路的一第一输入端之间,该第二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二端与该滤波电路的该第一输入端之间,该变压器绕组的一中心抽头端电性耦接于该滤波电路的一第二输入端。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一端与该滤波电路的一第一输入端之间,该第二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滤波电路的该第一输入端与该滤波电路的一第二输入端之间,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二端电性耦接于该滤波电路的该第二输入端。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开关单元的一第一端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一端,该第一开关单元的一第二端电性耦接于该第二开关单元的一第一端,该第二开关单元的一第二端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二端。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该变压器绕组的该第一端电性耦接于该滤波电路的一第一输入端,该变压器绕组的该第二端电性耦接于该滤波电路的一第二输入端。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该切换电路还包含一第三开关单元与一第四开关单元,其中该第一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一端与该滤波电路的一第一输入端之间,该第二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该第一端与该滤波电路的一第二输入端之间,该第三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二端与该滤波电路的该第一输入端之间,该第四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该第二端与该滤波电路的该第二输入端之间。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该切换电路还包含一第一二极管与一第二二极管,其中该第一二极管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一端与该滤波电路的一第一输入端之间,该第二二极管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该第一端与该滤波电路的一第二输入端之间,该第一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二端与该滤波电路的该第一输入端之间,该第二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该第二端与该滤波电路的该第二输入端之间。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该滤波单元包含一第一电感单元与一第二电感单元,该第一电感单元的一第一端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一端,该第一电感单元的一第二端电性耦接于该第二电感单元的一第一端,该第二电感单元的一第二端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一第二端。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该滤波单元还包含一电容单元,该第一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该第一端与该电容单元的一第一端之间,该第二开关单元电性耦接于该变压器绕组的该第二端与该电容单元的该第一端之间,该第一电感单元的该第二端电性耦接于该电容单元的一第二端。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各自包含晶体管开关与本体二极管,该第一开关单元与第二开关单元中的本体二极管彼此反向连接。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当该电源供应器操作于该待机模式下时,该控制器用以根据该输出电压选择性地分别输出一第一控制信号与一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的启闭。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当该输出电压高于一设定电平时,该控制器输出该第一控制信号与该第二控制信号以同时导通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当该输出电压低于一设定电平时,该控制器输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作为该第一控制信号与该第二控制信号。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当该输出电压高于一设定电平时,该控制器同时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的启闭。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当该输出电压低于一设定电平时,该控制器仅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其中的一者的启闭。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方式为一种残余电压放电方法。残余电压放电方法包含:控制一电源供应器操作于一待机模式下;当该电源供应器操作于该待机模式下时,通过该电源供应器中一控制器控制一第一开关单元与一第二开关单元,以提供该电源供应器中一变压器绕组两端之间的一放电路径,其中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用以在该电源供应器操作于一工作模式下时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以提供一输出电压;以及通过该放电路径放电以消除该变压器绕组上的残余电压,直到该输出电压小于一目标电平。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残余电压放电方法,还包含:检测该输出电压的电压电平;当该输出电压高于一设定电平时,通过该控制器输出一第一控制信号与一第二控制信号以同时导通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以及当该输出电压低于该设定电平时,通过该控制器输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作为该第一控制信号与该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导通或关断。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残余电压放电方法,还包含:当该输出电压低于该设定电平时,根据该输出电压的电压电平调整该第一控制信号与该第二控制信号的责任周期,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导通或关断。

在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中,残余电压放电方法,还包含:检测该输出电压的电压电平;当该输出电压高于一设定电平时,通过该控制器同时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的启闭;以及当该输出电压低于该设定电平时,通过该控制器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其中一者的启闭,并通过该第一开关单元与该第二开关单元中的本体二极管提供该放电路径。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所示出的电源供应器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所示出的电源供应器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所示出的电源供应器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所示出的电源供应器的示意图。

图5至图8分别为根据本公开其他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电源供应器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控制器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C分别为根据本公开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控制信号的波形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公开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残余电压放电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电源供应器

120 变压器绕组

140 切换电路

142、144、146、148 开关单元

160 控制器

162 微处理器单元

164 驱动单元

180 滤波电路

900 残余电压放电方法

S910、S920、S930 步骤

L1、L2 电感

C1、C2 电容

D1、D2 二极管

Vs、V1、Vo、VDD 电压

CS1、CS2 控制信号

OutA、OutB 信号

SR_AG、SR_BG 驱动信号

SS 系统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是举实施例配合说明书附图作详细说明,以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但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公开所涵盖的范围,而结构操作的描述非用以限制其执行的顺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组合的结构,所产生具有均等技术效果的装置,皆为本公开所涵盖的范围。此外,根据业界的标准及惯常做法,附图仅以辅助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实际上各种特征的尺寸可任意地增加或减少以便于说明。下述说明中相同元件将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进行说明以便于理解。

在全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所使用的用词(terms),除有特别注明外,通常具有每个用词使用在此领域中、在此公开的内容中与特殊内容中的平常意义。某些用以描述本公开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公开的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此外,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此外,本文中所使用的“及/或”,包含相关列举项目中一或多个项目的任意一个以及其所有组合。

于本文中,当一元件被称为“连接”或“耦接”时,可指“电性连接”或“电性耦接”。“连接”或“耦接”亦可用以表示二或多个元件间相互搭配操作或互动。此外,虽然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等用语描述不同元件,该用语仅是用以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除非上下文清楚指明,否则该用语并非特别指称或暗示次序或顺位,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在各个实施例中,相似元件是以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以便于理解,且相似元件的具体原理已于先前段落中详细说明,若非与其他元件间具有协同运行关系而必要介绍者,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图1为根据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电源供应器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电源供应器100的副边侧包含变压器绕组120、切换电路140、控制器160以及滤波电路180。具体来说,电源供应器100的原边电路可依照实际需求选择半桥式电路结构、推挽式电路结构、全桥式电路结构等各种电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隔离型高频直流电源转换器电路。

变压器绕组120可为电源供应器100副边侧的副边绕组,用以响应于原边绕组上原边电压的变化提供电压Vs。如图中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变压器绕组120可为中心抽头式的绕组,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中心抽头端。

切换电路140包含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举例来说,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可通过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双极性接面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等各种半导体元件开关实现,但本公开内容并不以此为限。在结构上,切换电路140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具体来说,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开关单元142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如:打点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入端(如:负极输入端)之间。开关单元144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二端(如:非打点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入端之间。变压器绕组120的中心抽头端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第二输入端(如:正极输入端)。

在结构上,控制器160电性耦接于切换电路140中的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控制器160用以选择性地控制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导通或关断,以搭配其他电路单元实现电源供应器100的操作。

当电源供应器100操作于工作模式下时,控制器160用以控制切换电路140,使得切换电路140根据电压Vs提供电压V1输出至滤波电路180。

举例来说,当副边电压Vs为正时,变压器绕组120的打点端具有正电位,开关单元144导通,电流流经开关单元144至滤波电路180。另一方面,当副边电压Vs响应于原边电压变化转为负时,变压器绕组120的非打点端具有正电位,开关单元142导通,电流流经开关单元142至滤波电路180。

换言之,当电源供应器100操作于工作模式下时,控制器160用以控制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分别于一个完整切换周期中的第一期间与第二期间导通,使得切换电路140对变压器绕组120提供的副边电压Vs进行整流并输出整流后的电压V1至滤波电路180。

在结构上,滤波电路180电性耦接于切换电路140,用以对切换电路140输出的电压V1进行滤波,以提供输出电压Vo。在部分实施例中,滤波电路180可由电容器与电感器实现,其详细电路将于后续段落中进一步说明。

如此一来,通过变压器绕组120、切换电路140、控制器160、滤波电路180的协同操作,电源供应器100的副边电路便可在工作模式下进行整流滤波,并搭配原边电路中的开关元件的启闭操作提供具有适当电平的直流输出电压Vo至输出负载端。

在部分实施例中,当电源供应器100不需提供电压Vo至负载时,电源供应器100可自工作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以节省不必要的线路损耗。然而,在待机模式下,电源供应器100由于电路回路内部仍有电感及电容等储能元件的寄生效应,导致电源供应器100的输出端仍有残余电压Vo。若残余电压Vo过大,可能导致后端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在待机模式下,电源供应器100的残余的输出电压Vo需低于额定规格。

为了降低残余的输出电压Vo,在部分实施例中,当电源供应器100操作于待机模式下时,控制器160控制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以提供变压器绕组120两端之间的放电路径。如此一来,便可通过放电路径消除残存于变压器绕组120的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所衍生出的电压。

举例来说,控制器160可控制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两者同时导通。如此一来,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便可通过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彼此电性耦接。因此,变压器绕组120内部的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所产生的能量便无法传递到电源供应器100的输出端。如此一来,输出电压Vo便可低于额定规格。

请参考图2。图2为根据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电源供应器100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可各自包含晶体管开关与其上寄生的本体二极管(Body Diode)。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中的本体二极管彼此反向连接。

举例来说,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可为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本体二极管的阳极端为晶体管的源极端,本体二极管的阴极端为晶体管的漏极端。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亦可设置独立的二极管单元跨接于晶体管的源极端与漏极端,以提供逆向电流的回流路径。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控制器160用以分别输出控制信号CS1、CS2至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中晶体管的栅极端,以控制晶体管开关的导通与关断。举例来说,当控制信号CS1具有一使能电平(如:高电平)时,开关单元142导通。当控制信号CS1具有一禁能电平(如:低电平)时,开关单元142关断。控制信号CS2控制开关单元144的操作亦相似于控制信号CS1控制开关单元142的操作,故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滤波电路180包含电容C1、C2以及电感L1。在结构上,电容C1的第一端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入端,电容C1的第二端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第二输入端。电感L1的第一端电性耦接于电容C1的第一端,电感L1的第二端电性耦接于电容C2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一端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出端,电容C2的第二端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第二输出端。

如此一来,电容C1、C2以及电感L1便可形成LC-π型滤波电路对切换电路140输出的电压V1进行滤波,并于输出电容C2两端提供输出电压Vo。值得注意的是,图2中示出的滤波电路180仅为本公开内容可能的实施方式之一,并非用以限制本公开内容。在其他实施例中,滤波电路180亦可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电感滤波电路、电容滤波电路或是电感电容滤波电路实现。

请参考图3。图3为根据本公开内容其他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电源供应器100的示意图。和图2所示实施例相比,在本实施例中,开关单元142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如:打点端)与滤波电路180的正极输入端之间。开关单元144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二端(如:非打点端)与滤波电路180的正极输入端之间。变压器绕组120的中心抽头端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负极输入端。当电源供应器100操作于工作模式下时,当副边电压Vs为正时,变压器绕组120的打点端具有正电位,开关单元142导通,电流流经开关单元142至滤波电路180。另一方面,当副边电压Vs响应于原边电压变化转为负时,变压器绕组120的非打点端具有正电位,开关单元144导通,电流流经开关单元144至滤波电路180。其余具体操作与图2所示实施例相似,故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4。图4为根据本公开内容其他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电源供应器100的示意图。在部分实施例中,电源供应器100可为顺向式(Forward)转换电路架构。在结构上,其副边侧的切换电路140中的开关单元142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如:打点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入端(如:正极端)之间。开关单元144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入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二输入端之间。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二端(如:非打点端)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第二输入端。

当电源供应器100操作在工作模式下时,当副边电压Vs为正时,控制器160控制开关单元142导通、开关单元144关断,使得能量由变压器绕组120经由开关单元142与滤波电路180中的电感L1输出为输出电压Vo至输出端。另一方面,当副边电压Vs极性反转时,控制器160控制开关单元142关断、开关单元144导通,使得电感L1、电容C1与开关单元144三者形成回路,将电感L1、电容C1中所储存的能量以输出电压Vo的形式提供至负载。

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滤波电路180中的电感L1、电容C1除了搭配作为低通滤波电路之外,亦作为储能元件使用。

和先前实施例所述相似,为了降低残余的输出电压Vo,控制器160可控制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两者同时导通。如此一来,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便可通过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彼此电性耦接。因此,变压器绕组120内部的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所产生的能量便无法传递到电源供应器100的输出端。如此一来,输出电压Vo便可低于额定规格。

如以上段落所述,在各个实施例中,切换电路140可通过不同电路形式对副边电压Vs进行整流。请参考图5至图8。图5至图8为根据本公开内容其他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电源供应器100的示意图。在图5至图8的各个实施例中,切换电路140可为各种全桥整流电路或倍流整流电路。

举例来说,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和图2所示实施例相比,切换电路140还包含开关单元146与开关单元148。在结构上,开关单元142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如:打点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入端之间。开关单元144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二输入端之间。开关单元146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二端(如:非打点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入端之间。开关单元148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二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二输入端之间。

如此一来,通过控制器160相应控制开关单元142~148的启闭,切换电路140便可对副边电压Vs进行全桥整流。

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和图5所示实施例相比,全桥电路其中一臂的桥臂上的半导体开关可置换成二极管D1、D2。具体来说,二极管D1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如:打点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入端之间。二极管D2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二输入端之间。开关单元142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二端(如:非打点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入端之间。开关单元144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二端与滤波电路180的第二输入端之间。

如此一来,通过控制器160相应控制开关单元142、144的启闭,切换电路140便可对副边电压Vs进行全桥整流。

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开关单元142的第一端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如:打点端)。开关单元142的第二端电性耦接于开关单元144的第一端。开关单元144的第二端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的第二端(如:非打点端)。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入端。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二端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第二输入端。

滤波电路180包含电感L1、L2以及电容C1。电感L1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第一输入端与电容C1的第一端之间。电感L2电性耦接于滤波电路180的第二输入端与电容C1的第一端之间。电容C1的第二端电性耦接于开关单元142的第二端以及开关单元144的第一端。

如此一来,通过控制器160相应控制开关单元142、144的启闭,切换电路140便可搭配滤波电路180对副边电压Vs进行整流。

在图8所示实施例中,和图7所示实施例相比,电感L1的第一端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如:打点端)。电感L1的第二端电性耦接于电感L2的第一端。电感L2的第二端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二端(如:非打点端)。

开关单元142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一端与电容C1的第一端之间。开关单元144电性耦接于变压器绕组120的第二端与电容C1的第一端之间。电感L1的第二端与电感L2的第一端电性耦接于电容C1的第二端。

换言之,在部分实施例中,滤波电路180中的电感L1、L2与电容C1可根据电路的实际需求相应设置,以配合切换电路140对副边电压Vs进行整流滤波,以提供输出电压Vo。因此,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电路仅为示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公开内容。

请参考图9。图9为根据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控制器160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控制器160包含微处理器单元(Microprocessor)162以及驱动单元164。微处理器单元162可自系统端接收系统信号SS以选择性地控制电源供应器100操作在工作模式或待机模式下。驱动单元164电性耦接于微处理器单元162,并自微处理器单元162接收参考电压VDD以及信号OutA、OutB,并根据信号OutA、OutB输出驱动信号SR_AG、SR_BG,以配合控制器160中电阻、二极管、晶体管所组成的驱动电路输出控制信号CS1、CS2至开关单元142、144。

此外,在部分实施例中,微处理器单元162亦可通过反馈线路检测输出电压Vo的大小。因此,当电源供应器100操作于待机模式下时,控制器160便可根据输出电压Vo选择性地分别输出控制信号CS1、CS2以控制开关单元142、144的启闭。

请一并参考图10A至图10C。图10A至图10C分别为根据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控制信号CS1、CS2的波形示意图。为方便及清楚说明起见,图10A至图10C中示出的控制信号CS1、CS2是配合图9所示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内容的构思和范围内,当可对作各种变动与润饰。

如图10A至图10C所示,控制器160可输出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Modulation,PWM)信号作为控制信号CS1、CS2,并通过调整控制信号CS1、CS2的责任周期控制放电路径的导通期间。

举例来说,在部分实施例中,当输出电压Vo高于设定电平时,控制器160可输出控制信号CS1、CS2,在整个周期中同时导通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使得整个周期中放电路径持续导通,以较快的速度降低残余电压。

另一方面,当输出电压Vo已低于设定电平时,控制器160便可输出如图10A中所示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作为控制信号CS1、CS2,使得由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构成的放电路径在整个周期中的一部分期间导通进行放电。

此外,当输出电压Vo较高时,控制器160可通过反馈控制增加控制信号CS1、CS2的责任周期。反之,当输出电压Vo较低时,控制器160可通过反馈控制减少控制信号CS1、CS2的责任周期。因此,通过上述控制,便可在满足输出端残余电压规格要求的同时,降低电源供应器100整体的功率损耗。

如图10B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控制信号CS1、CS2可分别于前半周期与后半周期处于使能电平。具体来说,当控制信号CS1导通开关单元142中的晶体管开关时,开关单元144中的本体二极管可提供电流路径。如此一来,即便控制信号CS2处于禁能电平,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仍可构成放电路径进行放电。相似地,当控制信号CS2导通开关单元144中的晶体管开关时,开关单元142中的本体二极管可提供电流路径,以便在控制信号CS1处于禁能电平时提供放电路径进行放电。

此外,在部分实施例中,控制器160亦可根据输出电压Vo选择同时控制两组开关单元142、144,或是仅控制开关单元142、144当中的其中一组。

举例来说,在部分实施例中,当输出电压Vo高于设定电平时,控制器160可同时控制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的启闭,以加快残余电压放电。相对地,当输出电压Vo低于设定电平时,控制器160便可输出如图10C中所示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仅输出一组控制信号CS1控制开关单元142,以降低控制开关单元142、144所产生的损耗。

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器160也可仅输出一组控制信号CS2控制开关单元144。换言之,控制器160可仅输出一组控制信号CS1或控制信号CS2控制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其中的一者的启闭。

如此一来,通过上述控制方法,控制器160便可在满足输出端残余电压规格要求的同时,降低电源供应器100整体的功率损耗,使得电源供应器100操作于待机模式下的损耗降低,以得到更节能、低功耗的电源供应器100。

请参考图11。图11为根据本公开内容部分实施例所示出的残余电压放电方法900的流程图。为方便及清楚说明起见,下述残余电压放电方法900是配合图1~图10所示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内容的构思和范围内,当可对作各种变动与润饰。如图11所示,残余电压放电方法900包含步骤S910、S920以及S930。

首先,在步骤S910中,当电源供应器100不需提供输出电压Vo时,控制电源供应器100操作于待机模式下。

接着,在步骤S920中,当电源供应器100操作于待机模式下时,通过电源供应器100中控制器160控制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以提供电源供应器100中变压器绕组120两端之间的放电路径。

具体来说,如先前实施例中所述,开关单元142、144是用以在电源供应器100操作于工作模式下时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以提供输出电压Vo。

最后,在步骤S930中,通过放电路径放电以消除变压器绕组120上的残余电压,直到输出电压Vo小于目标电平。如此一来,便可满足输出端残余电压的规格要求。

此外,在部分实施例中,残余电压放电方法900还包含检测输出电压Vo的电压电平,以及根据输出电压Vo调整控制信号CS1、CS2。

在部分实施例中,当输出电压Vo高于设定电平时,控制器160输出控制信号CS1、CS2以同时导通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当输出电压Vo低于设定电平时,控制器160输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作为控制信号CS1、CS2。

具体来说,当输出电压Vo低于设定电平时,控制器160可根据输出电压Vo的电压电平调整控制信号CS1、CS2的责任周期,以控制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导通或关断。

此外,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当输出电压Vo高于设定电平时,控制器160同时控制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的启闭。当输出电压Vo低于设定电平时,控制器160控制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其中一者的启闭,并通过开关单元142与开关单元144的本体二极管提供放电路径。

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直接了解此残余电压放电方法900如何基于上述多个不同实施例中的电源供应器100以执行所述操作及功能,故不再此赘述。

虽然本文将所公开的方法示出和描述为一是列的步骤或事件,但是应当理解,所示出的这些步骤或事件的顺序不应解释为限制意义。例如,部分步骤可以以不同顺序发生和/或与除了本文所示和/或所描述的步骤或事件以外的其他步骤或事件同时发生。另外,实施本文所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时,并非所有于此示出的步骤皆为必需。此外,本文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亦可能在一个或多个分离的步骤和/或阶段中执行。

综上所述,在本公开内容的各个实施例中,可通过电源供应器的副边电路中的半导体元件,于电源供应器未有电源输出时,将残存于电源供应器中的残余电压消弭殆尽。此外,通过本公开内容的控制方法,可在不增加其他额外元件之下,利用在待机模式下闲置的半导体元件,通过控制器进行相应控制,达到消弭残余电压的效果。

需要对其进行说明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在本公开内容各个附图、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与电路可以相互组合。附图中所示出的电路仅为示例的用,是简化以使说明简洁并便于理解,并非用以限制本公开内容。

虽然本公开内容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内容,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内容的构思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公开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