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archive.org

[松原文化]马头琴的传说郭尔罗斯远古的神话[松原信息港]

马头琴的传说

郭尔罗斯远古的神话

苏赫巴鲁

我国著名的蒙古学学者波·少布,在读过苏赫巴鲁主编的蒙古文学汉文版《金鹰》(2006年总20期)之后,非常严肃认真地给主编复函专论道:

……最后,说说你的《大漠樱花》(人物传记片,引用了《古老的马头琴传说》,并改编为诗体化的清唱剧。)整体不赘。就从其中《马头琴的传说》谈谈感受。

现代出版的蒙古民间故事《马头琴》、《马头琴的传说》,前者出于察哈尔,后者出于科左后旗。根据内容表述,这两个故事都产生于清代,很可能是后人的杜撰。

《大漠樱花》里的《马头琴的传说》与上述两个故事相比:从社会背景来看,察哈尔、科左后旗的故事,充满了激烈的阶级斗争,而郭尔罗斯的故事,表述了和谐的人间情爱;从时代背景来看,察哈尔、科左后旗的故事都产生于清代,而郭尔罗斯的故事产生于无阶级社会;从故事体裁来看,察哈尔、科左后旗的故事以民间故事体裁表述,而郭尔罗斯的故事是以神话来表述。所以说,从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故事体裁来看,郭尔罗斯的故事,产生时代,要早于察哈尔和科左后旗的故事。这符合马头琴本身产生的年代。遗憾的是《大漠樱花》里没有提供‘神话’的出处。如果说这个神话产生于郭尔罗斯地区,还不太客观,他不是郭尔罗斯的腹地,不会有产生马头琴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如果说产生于郭尔罗斯部,这很自然。因为郭尔罗斯部是蒙古人‘冶铁出山’(即‘化铁出山’)的先锋部落,最先迈出了解放自己的第一步。蒙古部是最先进的部落,他具有产生马头琴神话的基础。当然,这个神话,让现代蒙古学学者全部接受和认可,还不现实,不过这只是迟早的事而已。

波·少布先生在《大札》中,最后重点谈到笔者在《金鹰》上刊出的《大漠樱花》(中集)里穿插出无伴奏清唱剧《茂林胡尔(马头琴)的传说》。少布先生首先论道:“国内外现代出版的《马头琴的传说》只有两个,一个出自察哈尔(今内蒙古乌兰察布一带);一个出自科左后旗(即今内蒙古通辽市辖科尔沁左翼后旗)。如果确实有这个流传在郭尔罗斯的最古老的《茂林胡尔的传说》,将意义无限!可是,使他最遗憾的是,《大漠樱花》中没有提供出处,这就无法置信了。没想到,在一部电视人物片中引出的关于马头琴又一篇古老的传说,能引起如此的重视,真教我惊讶!”少布先生是蒙古学大家,近些年他著述的《郭尔罗斯考略》、《蒙古风情》、《黑龙江蒙古部落史》(与何日莫奇合著)、《黑水蒙古论》等,教我受益匪浅。尤其,这次他在函中,把这三篇关于马头琴的传说,从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等加以精辟的论述,教我惊服。由此,教我加重了对这篇《茂林胡尔的传说》的认识,从而使我做为一个郭尔罗斯人为此更感到自豪!

就此,我要谈及这篇马头琴传说的出处。

一、 服部龙太郎的《蒙古民谣》

服部龙太郎先生,1900年出生在日本国静冈县,1924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在日本新响乐做编辑主笔,战后从事日本民谣采集和编辑工作。编著《蒙古探险史》等专著百余部。其中《蒙古民谣》于昭和五十二年(1977),即编著者77周岁的时候,在日本出版发行。

1984年,笔者有幸获得此书,并请毕力根达赉先生汉译后在《金鹰》上连载。后经笔者校注后在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蒙汉文合璧本《校注蒙古民谣》。笔者在本书的《后记》里写道:“……1896年出生在丹麦哥本哈根市的探险家、蒙古民歌搜集家、研究学者亨宁·哈斯伦德,从1929年第一次采集蒙古民歌,1936年—1937年 第二次,1938-1939年第三次,1947年第四次,至1948年病逝于阿富汗喀布尔,他是世界上第三位最早搜集蒙古民歌的专家、学者,也是最早使用电器录音设备进行实地采录蒙古民歌的第一人。”

日本学者服部龙太郎以哈斯伦德采录的第一手《蒙古民歌资料》,精心编著的日文版《蒙古民谣》(包括音响录音资料),第一章《我与蒙古民谣》、第二章《民歌搜集家哈斯伦德》、第三章《斯文·赫定与西北科学考察团》、第四章《西蒙民歌——土尔扈特蒙古王女尼茹黑德玛和她搜集的民歌》、第五章《东蒙民歌》、第六章《民歌之液比血浆还浓》、第七章《狱中歌手桑如布》、第八章《蒙古民歌的旋律》、第九章《蒙古乐器——柔美的音响》、第十章《喇嘛教音乐》。

这部《蒙古民谣》第九章《蒙古乐器》,首先谈到蒙古族最古老的乐器火不思。紧接着就讲了《茂林胡尔的传说》亦称《星星王子和牧羊姑娘的传说》。

服部龙太郎的《蒙古民谣》,经毕力根达赉(已故,“郭尔罗斯文化奖”获得者)汉译,包胜利、包玉文整理、乌云格日勒蒙译、苏赫巴鲁校注并出版了《校注蒙古民谣》,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二、 哈斯伦德《蒙古的人与神》

哈斯伦德用11年的时间,用马蹄踏遍了蒙古草原(也包括郭尔罗斯草原)。

1933年,哈斯伦德在英国伦敦出版《蒙古的穹庐》;1935年在伦敦出版《蒙古的人与神》。这部书,是二卷本。第一卷,二十三章;第二卷,十六章。附录:《蒙古古曲探踪》(林晓莉译),既是服部龙太郎《蒙古民谣》之源,当然亦是记载《茂林胡尔的传说》之源。

笔者在长篇传记小说《大野芳菲——丹麦探险家与蒙古王女》(苏赫巴鲁、额鲁特·珊丹合著,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年7月版)的《后记》里写道:“以丹麦探险家哈斯伦德和蒙古王女尼茹黑德玛为男女主人公的这部长篇传记小说,积累素材已有二十年了。2000年与女儿珊丹合作这部小说时,我有机会沿着哈斯伦德当年的路线,在新疆游历了本书中重要人物僧钦活佛的土尔扈特故乡,巧遇了蒙古王女的同族著名学者、作家巴岱先生,并有幸获得哈斯伦德先生的原著《蒙古的人与神》。”在其附录《蒙古古曲探踪》里,确实见到了《茂林胡尔(马头琴)的传说》。

三、 关于《茂林胡尔的传说》

1939年9月,哈斯伦德第三次搜集蒙古民歌,从长春出发进入郭尔罗斯前旗领地。他搜集到了有关古郭尔罗斯部(即豁罗剌思)《纳仁汗的历史资料》,并在哈拉毛都王府征集到一把古老的“朝尔”(即马头琴的前身)。

由哈斯伦德亲自征集的朝尔(下梯形琴箱,无马头装饰,系马头琴前身的朝尔,并说明在东北蒙古地区征集到的)。该乐器现保存在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彼时,正值伪满洲国中期,东蒙除兴安总省(包括四个分省)外,还有“省外四旗”,郭尔罗斯前旗即属“省外四旗”之一。哈斯伦德所以称郭尔罗斯人为东北蒙古族、原哈布图·哈萨尔的领地。

蒙古学大家波·少布在《大札》中说:“如果说,(这篇)《马头琴的传说》产生于郭尔罗斯部,这很自然;因为郭尔罗斯部是蒙古人冶铁出山的先锋部落,最先迈出了解放自己的第一步。蒙古部中最先进的部落,他具有产生马头琴神话的基础。”

郭尔罗斯最著名的“乌力格尔沁”(蒙古说书艺人)白音仓布,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他是本旗王府的私塾先生,又是祭祀主持。他曾说王府内收藏几件古老乐器,有一件朝尔最古老。笔者鉴于波·少布先生的辨晰与认定,保存最古老马头琴的地方——郭尔罗斯部,很可能就是产生最古老的《马头琴传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