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乩:人與神的共振 文◆賀廣義@馬祖‧文史營區|PChome新聞台
- ️賀廣義
- ️Sun Jun 01 2003
(本文刊登於連江水月刊1999.5.16)
震天價響的鞭炮聲、硝煙瀰漫中,穿著「勇」字號運動服的轎夫,凌厲且靈活的身影,穿梭在人群裡的塘岐市街;人與神輿在鼓板的節奏裡振擺著,神輿間彼此聚攏繞轉,香火沸騰,人神的交流到了極點。這是北竿元宵夜廟會的一幕熱絡場景,與馬祖其它島嶼以海相隔,同屬閩東文化圈的北竿,為何卻有著獨特的民俗文化與風貌!
。泉州人帶來的習俗。
馬祖,位在閩江口外,接近舟山群島之南,具有漁鹽之利,民間俚諺「南竿、北竿;東引、橫山。」便是其間漁產分佈的寫照,自古以來即為閩東一帶漁帆來往憩泊之處。
清朝中葉以來,隨著國勢與經濟的衰落,人民生活壓力日增,閩南的泉州人也北上加入閩東漁場中生存競爭的行列;資料顯示,泉州人的漁作,除了捕蝦皮、討漁外,還曾有一股為數不小的釣鯊船隊。這一些被稱為「南人」、「下南兄」的興化人與閩南人,曾在南竿牛角,北竿橋仔、塘岐定居,北竿橋仔的田元帥、塘岐的蕭王府兩座廟就是他們所帶來的信仰。
廟宇信仰習俗裡,馬祖人稱抬神輿行為作「扛乩」。扛乩活動傳入馬祖的時間為清末光緒年間,據蕭王府同興社大老指出,其周姓祖先原為泉州閩南人,當時以捕蝦皮為主;來到北竿後,曾將原鄉神祗蕭太傅及多位大人的金身,奉於塘岐周宅祭祀,每逢元宵時則由信徒至周家請金身輪戶酬神,歷史至今已超過百年。
在泉州的蕭太傅祖廟,早已有扛乩的儀式;即是人們抬著降有神靈的小輦轎,求神問卜以解困惑。因此,那時來到塘岐的社友在物資的缺乏下,起先只能用椅子來充當神輿,以延續這種習俗,後來再逐步改良神輿的材質,以及建立廟宇。
由於扛乩的信仰方式,居民以為十分靈驗,逐漸被北竿各廟宇傳習,成為廟會活動的共通主軸。同在塘岐的尚書公廟,扛乩的歷史也近六十多年,一位長老回憶,當年活動頗為嚴格,有和臺灣相彷彿的過火項目,地面上擺上十二條炭火,轎夫赤足而過。其它的廟宇也有二十多年的扛乩歲月,和北竿居民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扛乩團隊」的組成。
扛乩儀式為信徒請神降至輦轎,向祂膜拜問事,以尋求解答。執行扛乩事務則有一組工作團隊來擔任,負責抬神輿的轎夫,在民間稱為「乩腳」或「轎腳」(按:近期又改稱為「乩將」),為替神輿提供腳力與執行示意。儀式中,對神輿在供桌上寫字畫圖加以解讀的人員,稱為「桌頭」;桌頭由年長的資深乩腳產生,以其經驗對神意作權威性的解釋,擔當桌頭的人數不多,扛乩現場通常只有一位協助信徒判讀神跡。
至於乩腳的產生方式,據蕭王府、后澳楊公八使、坂里三太子、芹壁天后宮等廟的乩腳表示,均為廟神依社友之中挑選年輕力壯者來擔任,而不是任何人憑一己意願就可以獲選的,被點到的人就算意願不高,在組織氣氛中仍會慢慢接受這份工作。
廟宇委員會訓練乩腳的項目,大致包括抬舉方向的協調與平衡、步伐的一致性、體力的鍛鍊,及神輿示意的方式與方向等。訓練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是十天,有的為兩週,甚至多達一個月。廟宇對乩腳的約束力很強,一位任職於南竿的乩腳,曾在受訓期間奉神意整個月每日下了班,通勤搭船回北竿廟裡練習,次日清早又要趕回工作地點。附帶一提的,芹壁天后宮等廟在乩腳結訓時,至今仍能保有燒紙箔「過金火」的風俗。
目前,北竿扛乩的神輿均是四人轎的形式,各廟宇大致有二、三組的乩腳成員。北竿文化協會一位人士指出,每座廟有一至二座神輿,全島總數約二十座左右;平常信徒問神只需請一座,乩腳可從二、三組人手中徵調四位來執行任務,現今扛乩的人力大體上足夠。
。求神問卜的程序。
神輿的主體為小形輦轎,靠背上插有四至六枝的令旗,大多數的神輿以五枝為主,符合廟中所設的神龕數;靠背所延伸出部分是書寫圖文以示信徒的「神來之筆」;轎的兩側為貫通的兩條主轎桿,前後各以麻花式繩結聯結各一條副轎桿,形成兩內兩外四人肩扛的運動。
通常,扛乩問神需事先商定,日子找好、人員齊備下進行,除了臨時性急事例外。會場裡,還須有多的乩腳在旁,以備人力的補充。對多數民眾而言,求問時為求答覆的具體精細,來做為行事的依據,常耗費兩、三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甚至用了半日才結束儀式。
請神程序,大致為向神上香告知,以火焚黃錢在神輿上方環繞,使其潔淨化,再替神輿奉香火,問神是否已上轎。乩腳們表示上轎的時間不一,快則不需兩、三分鐘,久則恐怕半個小時,當神輿帶著乩腳轉動時,神便上轎了。
過程中,信徒可以請想要祈求的神祗解答,若上轎者並非想求之神,可以請祂離開神輿,直到所祈求的神上轎為止。一位乩腳指出,各神祗均有其專有的扣桌答應之聲,以及慣用示意的形跡,一座神輿可以是多神共用的。求問當中,桌頭為求慎重,還會問神輿所解讀是對或否,一直到信徒疑問解答完畢,相關工作人員請他回神龕,參拜後收好轎桿,安放神輿至地面,才恢復原狀。
北竿民眾問神開示的內容,多為生老病死或中邪等事,也有不少是生活方面的事務,溝通的方式較輕鬆及深入。神輿和資深乩腳因有長時間的互動,有時會給予一些突然性的訊息,要他及早作因應準備。
。廟宇間互動頻繁。
培訓乩腳時,各村的廟宇間,也有彼此代訓、互訓,以及互援的關係。多位來自不同廟宇的乩腳指出,蕭王府曾代訓一批自白沙平水尊王的乩腳,尚書公曾代訓楊公八使的乩腳等。互訓方面,則有尚書公、楊公八使相互輪流集訓乩腳,廟與廟之間,若一時乩腳湊不足時,可互相奧援,如芹壁天后宮與上村趙元帥互補乩腳,尚書公與楊公八使乩腳的互援等。
乩腳代訓、互訓與互援的結果,除了形成幾套乩腳訓練系統及神輿的書寫示意方向外,無形中造成廟宇間互動機會增加。再者,不少乩腳因遷徙的關係,成為新舊住地兩間廟宇的共同乩腳。再者,各廟的神祗間也存在某種程度的私誼,如尚書公與楊公八使情同兄弟,三太子與尚書公的交情最好。另外,扛乩活動需要相當大的體力,扛乩組織自然形成一種新陳代謝的社會機制,促成同輩年輕人參與廟會事務機會增多;再加上,扛乩本身動作具有高度的靈敏性,這人神所交織的社會網路與關
係,造就了北竿各廟間互動頻繁。
每年,楊公八使的神輿都將到楊公八使法師在塘岐的墓園謁陵,也會順道拜訪蕭王府、尚書公兩座廟;當島上有一座新廟落成,全島的神輿便會匯集該廟,共同表示慶祝;開春時,或某神祗壽誕也會有互動的儀式來往。
。元宵時的扛乩。
到了元宵時節,廟內供品豐盛,紅燭映照廟堂,一片通明,香煙裊裊,信眾絡繹於途,扛乩的腳色便有不同轉化。訪談間得知,具有兩座神輿的廟宇,有所謂的主轎、副轎之分。日常求神問卜所抬的是主轎,元宵繞境則常用副轎。廟中求神時多不請神祗金身上神輿;繞境時常安好武將形神祗於轎上,代表主祀神出巡,或扮演隊伍後方主祀神大轎的前導神祗;而未出巡的主轎神輿,則被請到供桌上受民眾供奉香火。南竿元宵節的高潮是孩囝仔大會串時所演出的「五鬼搶包」;北竿廟會迎神熱潮則在跨村繞境時,主方神輿與客方神輿各自代表廟方,作親善的迎接與拜會活動,神輿間振擺示好,到彼此聚攏而盤轉,鼓板聲與爆竹夾雜,蔚成一幅動人心魄的夜景。
。自成一格的民俗文化。
馬祖北竿的扛乩習俗,雖源自於閩南泉州,因民眾多代的定居,使其成為了常民文化不可分割的部份。無論神輿的造型、抬舉的方式,和居民的親近程度、扛乩的族群(馬祖人)都再再顯示北竿人已建立了獨樹一格的文化,其間意涵著同一種文化在不同區域、不同族群流傳,造成了文化面貌的差異性。
文化豐富了人與土地,人與土地又塑造了文化,這種相互對話與作用的關係是永無終止的,扛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