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广州:遭殃的为什么是新城_财经_凤凰网
本报记者 周开平 广州报道
5月19日,广州再次暴雨倾城。广州市的主政者,也正经历一场“风暴”。
这已是广州半个月来第四次面临暴雨考验。瓢泼大雨上午就匆匆降临,10时20分,广州市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生效,18时27分,暴雨橙色预警生效。
经济强市广州在暴雨面前,越来越变得战战兢兢。每一场暴雨到来,从政府高层到普通市民都在揪心。
在这之前的5月7日、9日、14日的三场暴雨,让水浸街遍布广州市区,其中多处繁华地段主干道成一片汪洋,交通几近瘫痪,地下车库变成水窖,车辆隐没水中,损失惨重。
依据广州市水务局办公室张主任提供给《华夏时报》记者的信息分析,新城区浸水点最多,受淹最严重,损失也最大。而像越秀区这样的老区,基本没有损失。痛定思痛,暴雨侵袭,伤害的为什么是新城区?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现代化都市光鲜、强大经济实力的表面背后,隐藏着多年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弱。地表建筑和公共设施建设得越来越光亮,而看不见的地下排水系统和地下空间管理,被遗忘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背后。
广州严阵以待
广州水浸街每年都有,但从来没有今年这样令老黄紧张过。
5月7日晚上暴雨突如其来,令金穗大厦的物管工作人员老黄措手不及。“地下车库全淹了,车子都泡在水中。把水抽干后一看,车库里车辆和淤泥混成一片。”
这还没有完,紧接着9日和14日的暴雨,又接踵而至,“不得不像打仗一样严阵以待”。尽管7日的暴雨后,物业管理公司已经在浸水处建起了墙,阻止雨水冲进车库。
中山一立交成了重灾区,自5月7日以来,巨大的水泵就没有被撤走过。即使是17日广州市艳阳高照,水泵和水管都蜿蜒布置在多层立交下面。穿着橙色工程抢修衣服的工作人员,守在桥底待命。
“暴雨说来就来,等雨来了人再来,就来不及了。再说了,这些设备也要有人看管。”一位工作人员说。7日的暴雨,让中山一立交和旁边的杨箕村、周边商铺、小区成为一片汪洋。
“商铺进水,小区的车辆也浸在水里,损失很大。”附近的一位居民说。近一米深水浸的痕迹,多日后依然残留在桥墩上。
另一个浸水重点区域暨南大学,保安在19日一早就早早地在车库门口砌上沙袋墙。沙墙1.2米高,近1米宽。7日的暴雨让暨南大学成为各处雨水的汇集点,很多宿舍的学生不得不爬上上铺睡觉或撤离学校,第二天学校不得不停课一天。
面对暴雨,广州市的主政者比市民更加紧张。早在4月22日的一场暴雨后,新上任一个星期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在晚上9点多匆匆赶往水浸最严重的中山一路与梅花路交界处,向市民道歉。
面对近期暴雨造成的损失,万庆良要求保险公司尽量赔偿。
5月19日下午,万庆良亲自坐镇广州三防指挥部。这是这位被广州媒体称为“上任即经历暴雨大考”的新市长第三次到三防指挥部指挥。参与指挥的,还有广州市两位副市长。
紧张的提前布防减少了19日暴雨的损失,上述广州市水务局官员在20日说:“主要是7日那次暴雨的损失大,这一次好多了。”
水浸新城区
5月19日22点,暴雨已经停下来,广州的商业中心区岗顶街灯依旧,由于雨天,行人已经不那么密集。而对于守候在岗顶的抢险工作人员,这又将是一个不眠夜。
三辆工程抢险车和一辆地下网管重点检测车停靠在街边,闪耀的警示灯特别耀眼,车上的工作人员打着盹,不时地有工程抢险车从旁边石牌村的街道里开出来。
“24小时不间断监视和待命,暴雨来了马上要清疏管道和监测。”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岗顶多年来是广州市水浸的重灾区,岗顶治水也是历届广州市水务官员绕不开的话题。2005年开始,广州市就有三次重金投入对岗顶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在2009年的这一轮改造中,广州市启动了重点治理全市228个水浸“黑点”,投入近9亿元。广州重金治水,也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亚运会。
然而,连续几次的强降雨,还是让岗顶成为一片泽国。
岗顶排水系统三改难以奏效,去年已经改造过的点还是水浸,市民开始质疑9亿改造的效果。除此之外,今年的暴雨还让广州出现了许多新的水浸点。
据广州市水务局上述官员提供给记者的信息,5月7日暴雨造成广州市中心城区118处地段出现内涝水浸,其中44处水浸情况较为严重。
暴雨不只让“交通堵塞,临街商铺受淹”,而且导致1409台车辆受淹或受到影响。初步统计广州市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紧接着,5月9日、14日、19日又让很多地段多次被淹。
本报记者对比浸水点发现,被广州市三防办公室列入重点关注区的中山一立交、金穗大厦、暨南大学、岗顶新赛格电子城、科韵路、东圃中海康城等,都位于广州市经济最发达、发展速度最快,被称为广州的高新区和CBD的天河区。
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指挥、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欧阳明表示:“天河区地下空间受淹情况最为严重。”广州市副市长苏泽群是三防总指挥,他介绍:“白云区雨量是最大的,但是没怎么水浸,水浸点都集中在天河区。”
为什么是新城区?据悉,广州市在城建过程中,还一直采用前苏联的地下排水模式,在5到10米深的地下建设排水管网,采用的模式落后。
而且在城市规划上,看不见的地下排水网管也被忽视。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市政处的一位官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政规划并没有涉及到地下排水网管,而是交由广州市水务局专项规划。
他对记者说:“地下网管系统的主要负责部门是水务局,我们只是负责协调。”他也暗示,在技术层面上,需要更加全面的设计。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城市排水是一个全局性的规划,而不只是地下排水网管,需要由城市规划主体部门连同地面建筑一同规划,而不是由主管水务的单一部门规划。
灾难反思
天河区是广州发展最好,也是发展最快的新城区。
据广州本地媒体报道,2008年天河区的GDP总量几乎等同于海南省的GDP。2009年天河区GDP达到1608亿元,超过了广东省排名第5位的中山市。而在2005年,天河区的GDP还只有888.81亿元,5年的时间GDP增长了近一倍。
过去20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天河区成为广州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以及高新产业区,城市的外表光鲜而亮丽。然而,在追求城市建设“大干快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下半截”。
“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样,土地寸土寸金;然而,不管是市政还是土地开发商,只关注地上的,而很少关注地下的。”一位广州的建筑承包商对本报记者说。据其介绍,一般市政工程和商业土地开发,地下排水管道的标准都就低不就高。
上述水务排水部门官员称:“以前城市建设不重视城市排水,多年来水浸之后才重视起来,出台一些法规等等。”
土地寸土寸金,导致城市绿地、湿地、空地变得非常稀少,天河区1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下,仅仅有4个公园。这是国内大都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土地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而“高楼林立”更是地方官员的政绩。
苏泽群说:“白云区有大量的水库、鱼塘,而天河区全是楼房,已经全部硬底化了,储水能力非常低。”而这,正是缺少全局性的规划。
深圳市水务局排水部门的上述官员对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面建摩天大楼、宽敞道路,地下网管却几十年不变,发展很滞后。”同属华南的深圳也遭遇了暴雨,水浸街却没有广州严重,他称之为“深圳很幸运”。
在该官员看来, “地下网管动起来很难,最初的全局与预见性规划很重要。”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欧阳明已开始改变治水思路,除了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广州将启动多处水泵排水工程,“结束雨水自排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