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ntu.edu.tw

NTULIB::館藏裡的石版珍珠 - 鹽月桃甫‧臺大藏書票


2021年是鹽月桃甫渡海來臺百周年,本特展不僅將其創作的臺大藏書票介紹給讀者,更彙整特藏與數位典藏裡的鹽月相關資源,帶領大家認識這位以創作臺灣原住民畫作知名,並為臺灣留下美術教育、臺展、圖書裝幀等豐碩成果的美術家。

左:1921年鹽月桃甫渡臺當時玉照(鹽月光夫先生收藏、呂采芷老師翻拍.提供)
右:約於1927年鹽月與家人於臺北住宅前合影。右二站在鹽月旁的即為長子赳。 (鹽月光夫先生收藏、呂采芷老師翻拍.提供)

鹽月桃甫(1886-1954),本名善吉,出生於日本九州宮崎縣。大正10(1921)年,35歲的鹽月帶著家人渡海來臺,1921於臺北第一中學(現建國中學)與臺北高等學校(現臺灣師範大學)擔任美術老師,1942至1944年也至臺北帝國大學豫科擔任美術講師。直到1946年回到宮崎,在臺度過人生最精華的25年。


▲ 臺北第一中學(現建國中學)。來源:《臺灣紹介最新寫眞集》勝山吉作編輯,臺北市:勝山寫眞館,1931。


▲ 臺北高等學校(現臺灣師範大學)。來源:《臺灣紹介最新寫眞集》勝山吉作編輯,臺北市:勝山寫眞館,1931。


▲《臺北帝國大學一覽.昭和十七年》(1942)鹽月為講師。


▲ 豫科工類第一屆學生於昭和17(1942)年在臺大校門口合影。


「蝴蝶蘭」徽章

臺北帝國大學豫科的「蝴蝶蘭」徽章,是於1942年8月由當時在該校擔任圖畫課講師的鹽月桃甫所設計,取蝴蝶蘭的幽芳和高潔,圖形展現青春的躍動感。臺大豫科校友會以「臺灣蘭香會」為名,並於1994年發行五十周年記念專刊《芝蘭》。(附圖為鹽月設計之校徽圖案)。

表現成為自己的藝術-鹽月的美術教育與臺灣美術展覽

鹽月桃甫任教臺北一中和臺北高等學校期間, 1925年於校外成立「素壺會」(洋畫研究所),指導學員們創造「表現成為自己的藝術」,由習作畫轉向專業的創作。1926年再成立「黑壺會」,成員有臺北帝大教授素木得一(昆蟲學家)和中央研究所技師山口謹爾等八名業餘的美術愛好者。(素木得一於昭和15(1940)年擔任過一年的附屬圖書館館長,其子素木洋一作品曾多次入選臺展,為臺北第一中學的「少年畫家」)。


▲ 前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均在樺山尋常國小舉辦。


▲ 第一回展覽正門口。

1927年鹽月與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以及木下靜涯等人聯手創辦了臺灣美術展覽會,他本人在1927年至1936年由臺灣教育會主辦十回(簡稱「臺展」),及1938至1943年由臺灣總督府教育局主辦六回(簡稱「府展」),擔任十六回審查員,並提供畫作共展。

臺灣日日新報社在臺展前會派記者採訪並拍攝畫家與參展畫作的合影,以下為1927年9月9日第五版報導〈臺展アトリヱ巡リ:狹霧たつ高山の至純な乙女を描く洋畫 鹽月善吉氏〉,第一回臺展鹽月展出畫作《山地姑娘》,在報紙的照片中,右下角有一個類似壺形的物品,但在昭和2(1927)年12月1日《臺灣教育》304期所登載的開展現場,及其後所出版的《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中,改畫為一叢植物。


▲ 第一回臺展開展前臺灣日日新報社刊登的鹽月桃甫參展畫作《山地姑娘》


▲ 第一回臺展現場中間較大張的即為《山地姑娘》,《臺灣教育》第304號頁前附圖。

1927年第一回臺展,「東洋畫」部份,林玉山、陳進、郭雪湖因入選而有「臺展三少年」美稱,鹽月隨後在11月《臺灣時報》上發表〈臺展洋畫概評〉一文,讚許「西洋畫」入選者有「朝著目標萌芽伸展的意氣,充滿青春的活力」,並點名陳植棋、顏水龍、楊三郎、陳澄波、廖繼春等年輕人,肯定他們在美術創作上的努力,鼓勵後進。

可惜的是完整參與十六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的鹽月,在臺展中所展示共31幅作品,也是他創作黃金期的精華,幾乎全部散逸,只保存在各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的黑白影像中。

▲《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29年出版,此書即有鹽月設計的藏書票。

第一回臺展的展示作品《芽ぐむ(萌芽)》,為鹽月在植物園臘葉館旁水池邊的寫生之作,任教於日本九州大學的呂采芷老師,長期研究鹽月桃甫與其畫作,2020年11月發表〈生機盎然──鹽月桃甫的《萌芽》〉,讓大家認識鹽月桃甫的臺灣風景畫作。

《萌芽》畫作因劣化非常嚴重,瀕臨毀滅的狀態,收藏者施醫師特地請到修復大師郭江宋老師,讓《萌芽》重生。就在鹽月桃甫渡臺百年的2021年,先後於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和臺北市立美術館「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展出。


▲《芽ぐむ》,《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由呂采芷老師提供。


▲《萌芽》原件尺寸65.5 x 80.5 cm,照片由邱函妮老師拍攝.提供。

以下來欣賞二張與臺大藏書票版畫作大約同時期,本館所藏臺展圖錄中的鹽月人物畫作。


▲ 1929年《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西洋畫35《火祭》,主視覺為頭戴大羽冠的族人。


▲ 1930年《第四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西洋畫17《馬細道邦姑娘們》,主視覺為口簧琴吹奏。

除了《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外,佚失的畫也也見諸於《臺灣日日新報》及其他官方刊物的報導中。如以下為《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0月11日第六版所登載,第五回臺展鹽月與其作品的照片。此畫作為《構成》三幅中的第一幅,內容為海景,畫中表現在強烈海浪中船的桅杆、排氣管、救生圈等劇烈搖晃著,幸好此畫在1932年臺北高等學校文藝部出版的《翔風》第10期作為封面,畫作內容才能被欣賞到。

另外,由於1931年受邀為總督府遞信局設計《臺灣風景名勝紀念郵戳》,該局在其刊物《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932年2月號登出鹽月在第五回臺展的西洋畫〈構成之二〉,畫作中,有鹽月最喜歡的風景畫元素-有背脊隆起的獨等造型的印度牛(臺灣黃牛),還有二位東部原住民悠閒地坐在牛背上的景像。

在1930年10月發生「霧社事件」,鹽月曾創作一幅受到毒氣攻擊的賽德克族母親和三名稚子的畫作《母》,並藉著他擔任臺展審查員的身份,讓這張畫在1932年第六回臺展時展示於眾人面前,為臺展畫作中少數有批判色彩的代表作。

左:1932年鹽月與其畫作《母》合影,原畫作佚失(鹽月光夫先生收藏、呂采芷老師翻拍.提供)。
右:1934年,第八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審查員,前排右起松林桂月、陳進、藤島武二,後排右起顏水龍、鹽月桃甫、木下靜涯、廖繼春、郷原古統。《臺灣教育》第 388期, 昭和9(1934)年11月號前面附圖。

鹽月桃甫的教師與臺展審查員的身份,但其不按牌理又前衛的畫風,在初期很難讓一般觀眾理解,大約在1930年中葉後,才陸續有分析其風格特色的文章,並肯定他對臺灣美術的貢獻。楊啓東曾在〈臺展作家論〉(1934)中形容鹽月桃甫是「懷有羅曼蒂克詩人般文學表現特徵的主情派畫家」。

1936年李梅樹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4月6日六版〈豐麗な色彩:鹽月桃甫氏の個展を見る〉,對鹽月嚴謹的製作態度深表敬意。

▨ 推薦閱讀

- - - - - - - - - - -

▶ 鹽月桃甫專題

▶ 臺灣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