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侍郎 | |||||
汉语名称 | |||||
---|---|---|---|---|---|
汉语 | 侍郎 | ||||
| |||||
越南语名称 | |||||
國語字 | Thị lang | ||||
汉喃 | 侍郎 | ||||
朝鲜语名稱 | |||||
諺文 | 시랑 | ||||
汉字 | 侍郞 | ||||
| |||||
满语名称 | |||||
满文 | ᠠᠰᡥᠠᠨ ᡳ ᠠᠮᠪᠠᠨ | ||||
穆麟德转写 | ashan i amban |
侍郎為中國、越南、朝鮮官制名稱,創建於汉代,並沿用到20世紀初。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
秦漢時期是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侍衛,屬郎中令(光祿勳)[1]。
东汉以后,作为尚书的属官之下[1],初任为郎中,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
之后随着尚书台的权力擴大,侍郎日渐重要。隋唐之时,於京城內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掌管國家政務。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為輔佐尚書主官[1]之事務實際執行者,相當於今内阁部會次長。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侍郎,门下省的副官称为门下侍郎(黄门侍郎)。宋元明清皆沿襲此制。136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将六部侍郎升为正三品。之後,清朝沿襲舊制,亦設左右侍郎,均為滿人、漢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間均有侍郎四名(雍正八年起定为从二品)。
- ^ 1.0 1.1 1.2 徐连达 (编). 中国官制大辞典. 上海: 上海大学. 2010: 367. ISBN 978-7-81118-556-0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