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wikipedia.org

會稽郡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Fri Aug 28 2009
历代变更
設置秦朝
使用状况江苏省苏州市
浙江省紹興市
秦朝會稽郡
西汉會稽郡
新朝會稽郡
东汉會稽郡
三國會稽郡(孫吳)
西晉會稽郡
南北朝會稽郡(宋)
會稽郡(齊)
會稽郡(梁)
會稽郡(陳)
隋朝越州→會稽郡(607年)
改稱為越州(621年)
唐朝越州→會稽郡(742年)
改稱為越州(758年)

会稽重定向于此,关于同名县份,参见:会稽县

會(kuài)稽(jī)郡,中國古名。始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1]。隸屬于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2]三國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郡名起源

[编辑]

會稽郡因會稽山得名。相傳夏禹時即有會稽山之名,會稽即會計之意。《史記》記載了漢時流行的說法:“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3]。《越絕書》外傳記地傳:“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會稽人王充論衡》書虛篇中引吳君高之語:“會稽本山名。夏禹巡狩,會計於此山,因以名郡,故曰會稽。”

史記載少康之庶子無餘封于會稽(在今紹興市一帶),為越國之始祖[4]。戰國後期,楚國滅越國,殺越王無彊,佔據江東。越國王族分散于會稽一帶,自立為君長,臣服于楚國。

建置沿革

[编辑]

秦代

[编辑]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將王翦“定荊江南[5],降越君,置會稽郡”[6]。此為會稽郡首見於史籍。會稽郡初置時,領有吳、越兩國之地,大致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南、安徽東南、上海西部以及浙江北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分會稽郡西部置故鄣郡[7],其轄境略同于漢代之丹陽郡,大致相當於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東南之地。

西漢

[编辑]

漢初會稽郡又稱吳郡。漢五年(前202年)正月,劉邦徙齊王韓信為楚王,以秦之東海郡、會稽郡、泗水郡[8]薛郡陳郡置楚國,都下邳,次年廢韓信為淮陰侯。漢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立劉賈為荊王,置荊國,領“故東陽郡、鄣郡[9]、吳郡(會稽)五十三縣”,相當於今江蘇省淮河以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北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荊王賈為淮南王英布兵所殺。次年,立劉濞為吳王,置吳國,領劉賈荊國故地。景帝三年(前154年),平七國之亂,吳王濞兵敗身死,吳國除。景帝徙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分吳國之東陽郡、鄣郡置江都國。會稽郡則屬漢[10]

漢初,“會稽東接于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間者濶焉”[11],領二十餘縣。其南有閩越,即秦代閩中郡。高帝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其領地在今福建一帶。惠帝三年(前192年)封閩君為東海王,建都東甌,故又稱東甌王,統轄今浙江南部地區。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吳王濞之子劉駒煽動閩越北擊東甌,武帝遣中大夫嚴助發會稽郡兵渡海往救。漢兵未至,閩越已退兵。東甌王請求擧國內遷,武帝將其人口安置於長江、淮河之閒。建元六年(前135年),閩越王反,漢發兵滅閩越,立無諸之孫繇君為粵繇王,又立郢之弟餘善為東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年),東越王餘善反。元封元年(前110年)漢兵平定東越,遷其部眾于江淮閒。其後逃遁山谷的閩越遺民復出,故於閩越故都東冶之地置冶縣(在今福州市[12]。又有東甌遺民出,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乃於東甌故地置回浦縣[13]

領縣

[编辑]

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會稽郡領二十六縣,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省長江以南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四市,上海市西部,浙江省除安吉縣臨安市西部、淳安縣的其餘地區,以及福建省中部沿海一帶。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將今福建省全境畫入會稽郡。但福建西南部,即會稽、南海豫章三郡之間一帶,原為高帝十二年所封南海王所領[14],未聞有所建置。福建北部地區亦無法證實為會稽郡所轄[15]

西漢會稽郡領縣
縣名 守尉治所 縣治所在地[16] 王莽改名 備註
吳縣 郡治 江蘇省蘇州市市區内 泰德 順帝時入吳郡。
曲阿縣 江蘇省丹陽市一帶[17] 風美 舊為雲陽縣,順帝時入吳郡。
烏傷縣 浙江省金華市境内 烏孝
毗陵縣 江蘇省常州市境内 毗壇 舊為延陵縣[18],順帝時入吳郡。
餘暨縣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境内 餘衍
陽羡縣 江蘇省宜興市境内 順帝時入吳郡。
諸暨縣 浙江省諸暨市境内 疏虜
無錫縣 江蘇省無錫市境內 有錫 順帝時入吳郡。
山陰縣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境内 故越王句踐之都城,在會稽山之北,故名山陰。東漢移郡治于此。
丹徒縣 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丹徒鎮[19] 順帝時入吳郡。
餘姚縣 浙江省餘姚市境内
婁縣 江蘇省昆山市一帶 婁治 順帝時入吳郡。
上虞縣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境内 會稽
海鹽縣 浙江省平湖市一帶 展武 舊為武原鄉,有鹽官。順帝時入吳郡。
剡縣 浙江省嵊州市新昌縣境内 盡忠
由拳縣 浙江省嘉興市境内[20] 順帝時入吳郡。
大末縣 浙江省衢州市境内 末治
烏程縣 浙江省湖州市境内 順帝時入吳郡。
句章縣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区慈城鎮王家壩村
餘杭縣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 進睦 順帝時入吳郡。
鄞縣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区境内
錢唐縣 西部都尉治 浙江省杭州市市區内 泉亭 有武林山、武林水。順帝時入吳郡。
鄮縣 浙江省寧波市境内 海治
富春縣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区境内 誅歲 順帝時入吳郡。
冶縣 福建省福州市市區内 閩越故地。
回浦縣 東部都尉治[21] 浙江省台州市境内 東甌故地。

古越語稱“鹽”為“餘”[22]。會稽郡有餘暨、餘杭、餘姚,大概都與鹽業有關。

東漢

[编辑]

漢光武帝建武中改冶縣為東冶,又析置候官[23]章帝章和元年,析鄞縣回浦鄉為章安縣,即西漢之回浦縣[24][25][26]順帝永建中,陽羡人周嘉等人因會稽郡轄境廣大,屬縣偏遠,上書求分郡而治[27]。永建四年(129年),析會稽北部十三縣置吳郡。會稽郡治吳縣屬吳郡,故移治于山陰縣永和三年(138年),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28]。此時會稽郡領十五縣:山陰、鄮、烏傷、諸暨、餘暨、太末、上虞、剡、餘姚、句章、鄞、章安、東冶、永寧、候官。

獻帝時,劉繇孫策一族先後割據江東,于會稽郡內析置十餘縣。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縣置新安縣[29],分烏傷縣南鄉置長山縣[30]興平二年(195年),分諸暨縣置吳寧縣[31]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分章安縣南鄉置松陽縣[32],又分候官置建安、漢興、南平三縣[33][34]。建安四年,分太末縣置豐安縣[35]。建安十年(205年),分建安縣、上饒縣地置建平縣[36]。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析太末縣置遂昌縣[35],析新安縣置定陽縣[37]。至建安末年,會稽郡至少領有二十六縣。

六朝

[编辑]

三國吳時析置始寧縣、永康縣。太平二年(257年),釐東部臨海之地置臨海郡;治章安縣[38]永安三年(260年),釐會稽郡南部置建安郡,治建安縣[39]孫皓寳鼎元年(266年),又釐諸暨、剡縣以南置東陽郡,治長山縣[40]。改會稽之餘暨縣為永興縣[41]

晉武帝泰始六年(270年),封孫吳降將孫秀為會稽公。太康元年(280年),滅吳,改會稽郡為會稽國。[42][43]西晉時,會稽國僅轄十縣:山陰、上虞、餘姚、句章、鄞、鄮、始寧、剡、永興、諸暨。轄境大致相當於今紹興市寧波市寧海象山的其餘地區及杭州市蕭山區一帶[44]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封司馬裒為琅邪王,改食會稽、宣城邑五萬二千戶,會稽郡成為琅邪國的支郡,太守改稱內史。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會稽悼王司馬脩之薨,無子,國除,內史改稱太守。[45]

劉宋南齊兩代無所改置,會稽郡仍領十縣[46]。梁、陳于會稽郡置東揚州。

隋唐

[编辑]

開皇九年(589年),滅,改東揚州為吳州。省併山陰、上虞、始寧、永興四縣置會稽縣,省併餘姚縣、鄞縣、鄮縣入句章縣。大業初改為越州。大業三年(607年)改越州為會稽郡,領四縣:會稽、句章、剡、諸暨。

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越州,領會稽、諸暨、山陰三縣。武德七年,以姚州之餘姚縣來屬。次年(625年),廢鄞州為鄮縣,廢嵊州為剡縣,併入越州,又省山陰縣。儀鳳二年(677年),分會稽、諸暨二縣復置永興縣,天寶元年改為蕭山縣。垂拱二年(686年),分會稽縣復置山陰縣,與會稽縣同城而治。天寶元年(742年),改越州爲會稽郡,領七縣:會稽、山陰、諸暨、餘姚、剡、蕭山、上虞。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越州。

人口

[编辑]

秦漢時,會稽郡是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秦始皇曾徙天下罪人于山陰。七國之亂中,吳王劉濞徵發吳國14歲以上、62歲以下的男子從軍,得二十餘萬[47]。景帝令諸將“擊反虜者,深入多殺為功。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皆殺,無有所置”[47]。漢軍擊敗七國叛軍時,已經“斬首十餘萬級” [48],其中多半是吳軍。故此時會稽郡人口應有不小的損失。

據今人葛劍雄推算,包括會稽郡在內的原劉濞吳國地區,自景帝三年至平帝元始二年的156年間,人口增長了0.88倍,年平均增長率約為4‰,在全國處於較低水平。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會稽郡26縣共有223038戶,1032604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79%。平均每縣39716人,每戶4.63人。除回浦縣、冶縣之外24縣,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千米14.28人[49]

新莽、東漢之際,不少中原移民避亂遷入會稽。順帝永和五年分置吳郡前,會稽郡大約有287254戶,1181978人。人口較西漢末年增加了近十五萬人。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吳郡13縣析出,會稽郡戶口減少了一半以上,有123090戶,481196人。平均每縣32080人,每戶3.91人。經過漢末三國戰亂,又因臨海、建安、東陽三郡分出,西晉太康初年,會稽郡戶數僅有三萬。五胡亂華時,中原人口大量遷入吳越之地,會稽人口有所增加,但在晉末孫恩之亂中又有所損失。劉宋大明八年(464年),全郡有52228戶,348014人,平均每縣34801人,每戶6.66人。隋大業三年(607年),戶數為20271。唐天寶元年(742年),有90279戶,529589人。

地志

[编辑]

書名 成書年代 作者 備註
越絕書 戰國至東漢 袁康
吳平
原書十六卷,今本十五卷。
吳越春秋 東漢 趙曄 原書十二卷,今本十卷。
會稽土地記 朱育 隋書經籍志一卷。舊、新唐書經籍志作會稽記,四卷。
會稽先賢傳 謝承 隋志七卷。兩唐志五卷。
會稽典錄 虞預 原書二十四卷。
會稽記 賀循 隋志一卷。兩唐志不載。
會稽後賢傳記 鍾離岫 隋志二卷。兩唐志並作會稽後賢傳三卷。
會稽先賢像讚 不詳 賀氏 隋志五卷。兩唐志四卷,新唐志題作會稽先賢像傳讚。
會稽記 孔靈符[50] 不見著錄。
會稽郡十城志 [51] 佚名 不見著錄。
會稽地志 梁、陳時 夏侯曾先 不見著錄。

行政長官

[编辑]

會稽守(前222年—前148年)

[编辑]

會稽太守(前148年—9年)

[编辑]

會稽大尹(9年—25年)

[编辑]

會稽太守(25年—258年)

[编辑]

會稽相(258年—260年)

[编辑]

會稽太守(260年—280年)

[编辑]

會稽相(280年—310年代)

[编辑]

會稽太守(310年代—317年)

[编辑]

  • 庾琛,字子美,潁川鄢陵人,晉懷帝、愍帝之際在任。[85]
  • 諸葛恢,字道明,琅邪陽都人,晉愍帝建兴二年(314年)出任,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改為內史。[86]

會稽內史(317年—402年)

[编辑]

會稽太守(402年—405年)

[编辑]

會稽內史(405年—417年)

[编辑]

會稽太守(417年—586年)

[编辑]

會稽內史(586年—589年)

[编辑]

會稽郡太守(607年—621年)

[编辑]

會稽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

國主

[编辑]

孫吳會稽國(258年—260年)

[编辑]

會稽國(258年—260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會稽王 孫亮 258年—260年
降封侯官侯

西晉會稽國(270年—310年代)

[编辑]

會稽國(270年—310年代)[42][43]
以歸降封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會稽公 孫秀 270年—301年或302年
2 會稽公 ?—310年代
沒于劉聰,國絕

東晉會稽國(317年—402年,405年—417年)

[编辑]

會稽國(317年—402年,405年—417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琅邪王(食会稽) 孝王 司馬裒 317年 司馬睿子
琅邪王(食会稽) 哀王 司馬安國 318年 司馬裒子
琅邪王(食会稽) 悼王 司馬煥 318年 司馬睿子
琅邪王(食会稽) 司馬昱 322年—327年 司馬睿子
1 會稽王 司馬昱 327年—365年
2 會稽王 司馬曜 365年—372年 司馬昱子
琅邪王(食会稽) 司馬道子 372年—392年 司馬昱子
3 會稽王 文孝王 司馬道子 392年—402年
國除,後復
4 會稽王 悼王 司馬脩之 405年—417年 司马宝子
無子,國除

南朝陳會稽國(586年—589年)

[编辑]

會稽國(586年—589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會稽郡王 陳莊 586年—589年 陳後主第八子
陳亡,國除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徵引文獻

[编辑]

  1. ^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40頁
  2. ^ 今本《後漢書》郡國志載十四縣,楊守敬侯官一縣。李曉傑謂侯官當作候官
  3. ^ 《史記》夏本紀
  4. ^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5. ^ 荊江南地,史記正義云:“楚及江南地。”
  6. ^ 史記》秦始皇本紀
  7. ^ 史記集解作鄣郡。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第五節考證其應作故鄣郡。
  8. ^ 辛德勇謂其當作四川郡
  9. ^ 即辛德勇所謂之故鄣郡,見上。
  10. ^ 《漢書》地理志會稽郡下注云:“景帝四年屬江都”,誤。廣陵國廣陵縣下注:“江都易王非、广陵厲王胥皆都此,併得鄣郡,而不得吳。”
  11. ^ 11.0 11.1 11.2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12. ^ 宋書州郡志建安太守
  13. ^ 太平御覽引張勃《吳地記》、陸廣微吳地記
  14. ^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第二章第四節
  15. ^ 宋書州郡志建安郡下云:“(郡)去州水(路)二千三百八十(里),去京都水三千四十,並無陸。”可知遲至劉宋時,閩中之地尚無陸路與其它郡縣相通,故漢時會稽郡不得領有閩北一帶。
  16. ^ 除註明出處者,均依《中國歷史地圖集》所示
  17. ^ 丹陽縣志. [2009-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18. ^ 顏師古
  19. ^ 鎮江市志. [2009-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0).
  20. ^ 光緒《嘉興府志》
  21. ^ 漢書地理志下注誤為南部都尉。虞預《會稽典錄》引吳孫權時人朱育語作東部都尉。
  22. ^ 越絕書:“朱餘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餘。”
  23. ^ 楊守敬《三國郡縣表補正》以為當作侯官三國志吳志賀齊傳作候官。李曉傑云:“然其中侯官,實應作候官,其性質與西北張掖屬國及上郡中之候官相同。”
  24. ^ 楊守敬《三國郡縣表補正》
  25. ^ 續漢書郡國志章安縣下劉昭注引《晉太康記》
  26. ^ 元和郡縣圖志臺州
  27. ^ 水經注卷40:永建中,陽羨周嘉上書,以縣遠,赴會至難,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爲吳,以東爲會稽。
  28. ^ 續漢書郡國志
  29. ^ 續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宋書州郡志
  30. ^ 續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引《英雄交爭記》
  31. ^ 續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引越絕書、宋書州郡志
  32. ^ 太平寰宇記卷九九處州白龍縣
  33. ^ 三國志吳志賀齊傳
  34. ^ 太平寰宇記卷百一建安縣下云:“地本孫策于建安初分東侯官之地立此邑,即以年號為名,屬會稽南部都尉。”
  35. ^ 35.0 35.1 續漢書郡國志劉昭注
  36. ^ 太平寰宇記卷百一建陽縣
  37. ^ 宋書州郡志東陽太守
  38. ^ 三國志孫亮傳
  39. ^ 三國志孫休傳
  40. ^ 40.0 40.1 三國志孫皓傳
  41. ^ 宋書州郡志永興令下
  42. ^ 42.0 42.1 《晉書 卷三 帝紀第三》
  43. ^ 43.0 43.1 《晋诸公赞》
  44. ^ 晉書地理志
  45. ^ 《晉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46. ^ 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
  47. ^ 47.0 47.1 漢書荊燕吳傳
  48. ^ 漢書景帝紀
  49. ^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98頁
  50. ^ 宋書孔季恭傳作孔靈符。諸書又引作孔曄。疑曄是其名,字靈符。
  51. ^ 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
  52. ^ 漢書陳勝項籍傳
  53. ^ 漢書儒林傳
  54. ^ 漢書百官公卿表
  55. ^ 後漢書儒林傳,太平御覽卷二五三引鍾離意別傳
  56. ^ 御覽卷二五三引鍾離意別傳
  57. ^ 後漢書第五倫傳、鄭弘傳
  58. ^ 58.0 58.1 58.2 後漢書獨行傳
  59.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60. ^ 60.0 60.1 後漢書循吏傳
  61. ^ 後漢書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傳
  62. ^ 後漢書張霸傳
  63. ^ 後漢書馬援傳
  64. ^ 後漢書孝明八王傳注引三輔決錄注
  65. ^ 漢豫州從事尹宙碑
  66. ^ 水經注清水引《太公廟碑》
  67. ^ 御覽卷六六引《會稽記》,王十朋《會稽風俗賦》。嚴耕望太守表失載。
  68. ^ 通志氏族略,雍正浙江通志繫之于順帝時。
  69. ^ 後漢書循吏傳、獨行傳
  70. ^ 隸釋魯相韓勅造孔廟禮器碑
  71. ^ 後漢書劉祐傳
  72. ^ 後漢書朱雋傳劉昭注引《會稽典錄》
  73. ^ 73.0 73.1 73.2 後漢書朱雋傳
  74. ^ 後漢書皇后紀,隸續成陽令唐扶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75. ^ 隸續劉寬門生題名碑
  76. ^ 三國志魏志華歆王朗傳,吳志虞翻傳注引《會稽典錄》
  77. ^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
  78. ^ 三國志吳志孫權傳
  79. ^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80. ^ 氏族典四三五引《萬姓統譜》
  81. ^ 《晉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82. ^ 《晉書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83. ^ 《北堂書鈔》卷六十三引《晉彔》
  84. ^ 84.0 84.1 84.2 84.3 84.4 《晉書 卷六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85. ^ 85.0 85.1 《晉書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86. ^ 86.0 86.1 86.2 86.3 《晉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87. ^ 《晉書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88. ^ 《晉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89. ^ 《晉書 卷九十 列傳第六十》
  90. ^ 90.0 90.1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91. ^ 91.0 91.1 《晉書 卷八 帝紀第八》
  92. ^ 92.0 92.1 《晉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93. ^ 93.0 93.1 《晉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94. ^ 94.0 94.1 94.2 《晉書 卷八 帝紀第八》
  95. ^ 《晉書 卷八十 列傳第五十》
  96. ^ 《晉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97. ^ 《晉書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98. ^ 98.0 98.1 《晉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99. ^ 《晉書 卷九 帝紀第九》
  100. ^ 100.0 100.1 《晉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101. ^ 《晉書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102. ^ 102.0 102.1 《晉書 卷十 帝紀第十》
  103. ^ 《宋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104. ^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宋書 卷五十四 列傳第十四》
  105. ^ 105.0 105.1 《宋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七》
  106. ^ 《晉書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107. ^ 《宋書 卷二 本紀第二》
  108. ^ 《宋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十八》
  109. ^ 《宋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110. ^ 110.0 110.1 110.2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111. ^ 《宋書 卷一百 列傳第六十》
  112. ^ 《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一》
  113. ^ 113.0 113.1 113.2 113.3 《宋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114. ^ 《宋書 卷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115. ^ 115.0 115.1 《宋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116. ^ 《宋書 卷六 本紀第六》
  117. ^ 《宋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十九》
  118. ^ 《宋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119. ^ 《宋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120. ^ 120.0 120.1 《宋書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121. ^ 《宋書 卷八 本紀第八》
  122. ^ 《南齊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十四》
  123. ^ 《宋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124. ^ 124.0 124.1 《南齊書 卷三十二 列傳第十三》
  125. ^ 《宋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126. ^ 126.0 126.1 126.2 126.3 《南齊書 卷四十 列傳第二十一》
  127. ^ 《南齊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十六》
  128. ^ 128.0 128.1 《南齊書 卷六 本紀第六》
  129. ^ 129.0 129.1 《南齊書 卷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五》
  130. ^ 《南齊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六》
  131. ^ 《南齊書 卷三 本紀第三》
  132. ^ 《南齊書 卷六 本紀第六》
  133. ^ 《南齊書 卷五十 列傳第三十一》
  134. ^ 134.0 134.1 《梁書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135. ^ 《梁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六》
  136. ^ 136.0 136.1 《梁書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137. ^ 《梁書 卷五 本紀第五》
  138. ^ 《梁書 卷三 本紀第三》
  139. ^ 《北史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140. ^ 《陳書 卷一 本紀第一》
  141. ^ 《陳書 卷八 列傳第二》
  142. ^ 《陳書 卷三 本紀第三》
  143. ^ 《陳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144. ^ 144.0 144.1 《陳書 卷十二 列傳第六》
  145. ^ 《陳書 卷七 列傳第一》
  146. ^ 《陳書 卷十六 列傳第十》
  147. ^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148. ^ 《陳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149. ^ 《唐刺史考全编》

參考文獻

[编辑]

  1.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2.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3.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5. 南齊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6. 陳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7. 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8. 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9. 嚴耕望(1948):《兩漢太守刺史表》,上海:商務印書館
  10. 譚其驤 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1. 葛劍雄(1986):《西漢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12.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13.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4. 《魯迅輯錄古籍叢編》,199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5.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6.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文史》2006年第1期
關中地區
河南地區
河北地區
以南
待考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中注明曾用名稱。

行部
司隸校尉部
三辅
三河
豫州刺史部
兗州刺史部
青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
朝鲜
并州刺史部
朔方刺史部
涼州刺史部
河西
陇右
益州刺史部
荊州刺史部
揚州刺史部
交趾刺史部
其他郡、国
西域

注1:本模板列出西漢郡国制下所有見於史籍的王國。帶

下划线

者為西汉末期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103個郡、國当时的名称。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括注曾用名稱。郡、國同名者,只列出最後使用的名稱。

注3:漢初尚存的西楚所封諸國、西域諸國從略。

行部
司隸校尉部
三輔
三河
豫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兗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
青州刺史部
荊州刺史部
揚州刺史部
益州刺史部
涼州刺史部
陇右
河西
并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
交州刺史部
雍州刺史部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西域

注1:列出東漢時期所有的州及郡、國。加下劃線者為《后汉书·郡國志》記載的州及郡、國。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括注曾用名。

司隸
幽州
冀州
并州
青州
徐州
兗州
豫州
雍州
涼州
荊州
楊州
梁州
益州
西域长史府
益州
庲降都督
扬州
荊州
廣州
交州

注释

注1:列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孫吳天紀四年(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司州司隶
265–280)
兗州

陳留國 | 濮陽郡東郡 265–277;濮陽國 277–289) | 濟陰國濟陰郡 265–?) | 濟北國 | 東平國 | 任城國任城郡 265–277) | 泰山郡 | 高平國 | 東燕郡#(東燕國 306–307) | 济阳郡#(济阳國 300–302) | 廣陽國#

豫州

颍川郡 | 襄城郡 | 汝南國汝南郡 265-270) | 汝陰郡汝陰國 265-277,?-286,300-301) | 梁國 | 沛國 | 譙國 | 魯國 | 弋陽郡 | 安豐郡 | 新蔡國#(新蔡郡 ?-307) | 陳郡#(陳國 265-277) | 南頓國# | 西陽國#

冀州

趙郡趙國 277-301) | 鉅鹿國 | 長樂國安平國 265-284) | 平原國 | 樂陵國 | 勃海郡勃海國 265-277) | 章武國章武郡 265-277) | 河間郡河間國 265-306) | 高陽國 | 博陵國博陵郡 265-277) | 清河國清河郡 265-277) | 中山郡中山國 265-304) | 高陽國 | 常山郡常山國 265–275?,291–301) | 中丘國# | 武邑郡#(武邑國 289-?) | 廣川郡#(廣川國 ?-307)

幽州

范陽國 | 燕國燕郡 302-306) | 北平郡 | 上谷郡上谷國 291-301) | 廣寧郡 | 代郡代國 289–?;中都國 ?–306) | 遼西國辽西郡 265–303) | 渔阳郡#

平州
并州

太原郡太原國 265–291?) | 上党郡 | 西河國西河郡 265–277) | 樂平郡樂平國 280–?) | 雁門郡 | 晉昌郡新興郡 265–290)

雍州

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扶風國 265–289;秦國 289–312) | 安定郡 | 北地郡 | 始平郡始平國 277–289) | 新平郡

涼州
秦州
梁州

漢國漢中郡 265–289) | 梓潼郡 | 廣漢郡廣漢國 277–280) | 新都郡新都國 277–283) | 巴西郡 | 宕渠郡# | 新城國新城郡 265–306) | 魏興郡 | 上庸郡上庸國 ?–306)

益州
寧州
青州

齊國齊郡 302-303) | 濟南國濟南郡 277–?) | 北海郡北海國 265–277,283–302) | 樂安郡樂安國 265–302) | 城陽郡城陽國 269–273) | 東萊郡東萊國 283–301) | 長廣郡 | 平昌郡# | 高密國# | 壯武國#

徐州

彭城國 | 下邳國 | 東海國東海郡 265–273,277–291) | 琅邪國 | 東莞郡東莞國 265-277) | 廣陵國廣陵郡 265-300) | 臨淮國臨淮郡 280-308) | 廣陵郡廣陵國 289-290) | 東安國#(東安郡 291-301) | 兰陵郡蘭陵國 291-306?)# | 淮陵國#(淮陵郡 297-301) | 堂邑郡#

荊州

江夏國江夏郡265-306?) | 南郡 | 襄陽國襄阳郡 265-300) | 南陽國南陽郡 265-277,289-306) | 順陽國南乡郡 265-289) | 義陽郡義陽國 265-301) | 建平郡 | 宜都郡宜都國 301-?) | 南平郡南平國 ?-301) | 武陵國武陵郡 280-304) | 天門郡 | 隋國# | 新野國# | 竟陵國#(竟陵郡 299-307) | 建昌郡# | 成都國#

楊州

丹楊郡 | 宣城郡 | 淮南國淮南郡 265-289,302-?) | 庐江郡廬江國304-306) | 晋陵郡毗陵郡 281-289,291-311,毗陵國 289-291) | 吳國吴郡 280-289,300-301) | 吳興郡 | 會稽國 | 東陽郡 | 新安郡 | 臨海郡 | 歷陽郡# | 義興郡#

交州
廣州
江州#
湘州#
楊州
徐州
北徐州

彭城國 | 沛郡 | 下邳郡 | 東海郡 | 東莞郡(相 415-420) | 谯郡譙國 317-402,405-415) | 梁郡梁國 317-371,387-417) | 琅邪郡琅邪國409-418) | 蘭陵郡 | 宿預郡 | 淮陽國

兗州
豫州
北青州
司州
北雍州
荊州

南郡(相 360-403,412-420) | 南平郡(相 406-412) | 武寧郡 | 江夏郡(相 317-420) | 竟陵郡 | 襄阳郡 | 南陽郡(相 413-415) | 順陽郡 | 義陽郡 | 隋郡 | 新野郡 | | 建平郡 | 宜都郡 | 武陵國武陵郡 371-387) | 天門郡 | 巴东郡 | 臨賀郡(相 348-360) | 始興郡(相 324-420) | 始安郡(相 329-420) | 长沙郡(相329-420) | 衡阳郡 | 湘东郡 | 零陵郡 | 营阳郡 | 邵陵郡 | 桂阳郡 | 新蔡國 | 河東郡

江州

尋陽郡 | 豫章郡(相 402-403,406-416) | 鄱阳郡 | 庐陵郡(相385-420) | 臨川郡(內史 384-420) | 南康郡(相385-420) | 建安郡 | 晋安郡 | 武昌郡(相 322-324) | 安成郡(相406-420)

梁州
益州
寧州
廣州
交州

注釋

注1:列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永嘉五年(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楊州
東楊州

會稽郡 | 東陽郡 | 新安郡(內史460-465) | 臨海郡(內史461-466) | 永嘉郡(內史461-466)

南徐州
南兗州

廣陵郡(內史443-449) | 海陵郡(內史455-461) | 盱眙郡 | 钟离郡 |

山陽郡

(內史455-468) | 臨江郡

徐州

彭城郡(內史420-445) | 沛郡 | 下邳郡 | 東海郡(內史445-468) | 東莞郡 | 琅邪郡 | 兰陵郡 | 東安郡 | 宿預郡 |

淮陽郡

(內史448-452) |

濟陰郡

|

北濟陰郡
兗州

泰山郡 | 高平郡 | 魯郡 | 济北郡 | 東平郡(內史454-470)

豫州
南豫州

歷陽郡(內史460-461) |

南譙郡

(內史432-453) | 廬江郡(內史468-469) | 馬頭郡 | 晉熙郡(內史467-479) | 弋陽郡 | 宣城郡 | 義陽郡(內史445-467) |

南汝陰郡

|

淮南郡

(內史463-466)

青州
荊州

南郡(內史453-454) | 南平郡(內史439-479) | 武寧郡 | 宜都郡(內史420-424) | 巴东郡(相460-479) | 建平郡(內史444-476) | 汶陽郡 |

河東郡
郢州

江夏郡(內史424-479) | 安陸郡(內史458-465,相478) | 竟陵郡(內史424-432、453-459,相477-479) | 隋陽郡隋郡420-478)(內史449-453、478-479) | 武陵郡(內史435-453、470-479) | 天門郡 | 巴陵郡(內史456-479) | 武昌郡(內史452-455) |

西阳郡

(內史456-461)

湘州

长沙郡(內史420-479) | 衡阳郡(內史424-479) | 湘东郡(內史452-465) | 廣興郡始興郡420-472)(內史436-453,相453-471、473-479) | 邵陵郡(內史462-466、474-479) | 零陵郡(內史420-479) | 桂阳郡(內史457-474) | 臨賀郡臨慶郡470-471)(內史463-465、470-471) | 始建郡始安郡420-466)(內史461-466、476-479) | 营阳郡

雍州

襄阳郡(內史460,相478-479) | 南陽郡(內史476-478) | 順陽郡(內史456-457) | 新野郡 |

京兆郡

|

始平郡

(內史465-479) |

扶風郡

|

河南郡

|

廣平郡

|

馮翊郡

|

華山郡
江州

寻阳郡(內史460-466) | 豫章郡(內史461-465) | 鄱阳郡(內史455-471) | 庐陵郡(內史420-424、426-477) | 臨川郡(內史420-479) | 南康郡(相420-479) | 建安郡(內史452-471) | 晉平郡晋安郡420-468)(相454-460,內史460-466、468-471) | 安成郡(相420-460?,內史466、471-477) |

南新蔡郡
梁州
益州
寧州
廣州
交州
楊州

丹楊郡 | 會稽郡 | 吴郡 | 吳興郡 | 東陽郡 | 新安郡(內史493-494) | 臨海郡(內史493-495) | 永嘉郡(內史493-495) | 義興郡

南徐州
豫州
南汝陰郡

(內史479-502) | 晉熙郡(內史486-494、?-502) | 弋陽郡 | 安豐郡 | 光城左郡 | 邊城郡 | 建宁郡 | 齊昌郡

南豫州
淮南郡

| 宣城郡(內史489-490、494,相494) | 歷陽郡 | 庐江郡 | 臨江郡

南兗州
北徐州
冀州

北東海郡

青州
江州

寻阳郡(相479-498) | 豫章郡(內史479-502) | 臨川郡(內史479-502) | 庐陵郡(內史482-502) | 鄱阳郡(內史479-494、501-502,相494-500) | 安成郡(內史479-502) | 南康郡(相479-490,內史490-500) |

南新蔡郡

| 建安郡(內史482-501,相501-502) | 晋安郡(內史482-502)

廣州
交州
越州
荊州

南郡(內史479-493、497-498) | 南平郡(內史483-495) | 天門郡 | 宜都郡(內史483-494) | 汶陽郡 | 武寧郡 | 巴东郡(內史488-490,相490-502) | 建平郡 |

河東郡

(內史486-498)

郢州

江夏郡(內史481-500) | 安陸郡(內史482-499) | 竟陵郡(內史482-499) | 武陵郡(內史479-502) | 巴陵郡(內史484-502) | 武昌郡(內史483-485) |

西阳郡

(內史485-498) | 齊興郡 | 方城左郡 | 北新陽郡 | 義安左郡 | 南新陽左郡 | 北遂安左郡 | 新平左郡 | 宜人左郡 | 建安左郡

司州
雍州
平蠻府
湘州

长沙郡(內史479-502) | 衡阳郡(內史479-494、495-502,相494-495) | 桂阳郡(內史479-502) | 零陵郡(內史479-502) | 永陽郡营阳郡)(內史?-498) | 湘东郡(內史490-502) | 邵陵郡(內史486-502) | 始興郡廣興郡)(內史479-502) | 臨賀郡(內史489-498) | 始安郡(內史479-502)

梁州
益州
寧州
江表地區
楊州
東楊州
南徐州
江州

寻阳郡 |

太原郡

| 豫章郡(內史504-525、531-551) | 庐陵郡(內史509-557) | 南康郡(內史508-557) | 晋安郡(內史506-531、552-555) | 梁安郡 | 鄱阳郡(內史502-557) | 臨川郡(內史502-557) | 安成郡 | 巴山郡

淮南地區
南兗州
涇州
北兗州
南豫州
豫州
南谯州
豫州

晉熙郡(內史552-554) | 樅陽郡

湘州
霍州
安豐州
義州
北徐州
安州
建州
光州
朔州

-

郢州
淮北地區
武州
西徐州
東徐州
仁州

-

睢州
潼州

-

陳州
二州
南北二青州

-

汴州
河南地區
西豫州
淮州
江漢地區
楚州
華州
荊州

南郡 | 南平郡(內史518-557) | 天門郡 | 汶陽郡 | 武寧郡 | 南安湘郡 |

義陽郡

(內史537) |

河東郡

(內史531-550)

宜州
郢州

江夏郡 | 沔陽郡 | 营阳郡 | 州城郡 | 武昌郡(內史537-546) |

西阳郡

| 建安郡(內史502-518,相555-557) | 上雋郡 | 武陵郡(內史514-552) | 巴陵郡(內史502-557) |

南陽郡

| 夜郎郡

新州
北新州
土州
富州

-

洄州

-

泉州

-

豪州

-

北司州
南司州
應州
北郢州
定州
北江州
湘州
雍州
嶺南地區
廣州
瀛州
新州
高州
成州
合州
建州
雙州
崖州
石州
東寧州
龍州
靜州
南定州
桂州

始安郡(相525,內史552-554) | 桂林郡 | 安成郡(內史502-557) | 领方郡 | 晉興郡 | 韶阳郡 | 象郡

交州
興州
愛州
黃州
利州

-

明州

-

德州
安州
越州
羅州

石龍郡 | 高興郡 | 永寧郡(相552-555)

衡州

清远郡 | 臨賀郡(內史532-548) | 陽山郡 | 始興郡(內史502-557) | 安遠郡 | 梁乐郡 | 齊樂郡 | 桂阳郡(內史502-557)

沅湘地區
湘州

长沙郡(內史502-557) | 湘东郡(內史514-552) | 衡阳郡(內史502-557) | 零陵郡 | 永陽郡(內史502-557) | 樂梁郡 | 邵陵郡(內史514-557) | 岳阳郡(內史531-550) | 藥山郡

巴漢地區
北梁州
東梁州
南梁州

-

北巴州
黎州
南洛州
洵州
岐州
绥州

-

北益州
華州

-

巴州
東巴州
渠州
鄰州

-

萬州
并州
蜀中南中地區
益州
東益州

-

戎州
信州

巴东郡(相502-553) | 信陵郡 | 建平郡

瀘州
绳州
巂州
寧州
南寧州
荊州
鄀州
基州
平州
江表地區
楊州
吳州

吴郡(內史588-589) | 钱唐郡(內史588-589) | 吳興郡(內史588-589)

東楊州

會稽郡(內史586-589) | 臨海郡(內史568-589) | 新安郡(內史565-582) | 東陽郡(內史588-589) | 永嘉郡(內史583-589)

豐州

晋安郡(內史565-589) | 建安郡(內史572-589) | 南安郡(內史583-589)

南徐州
東海郡

| 晋陵郡 | 義興郡 | 江阴郡(內史557-589) | 信义郡(內史583-589)

南豫州
淮南郡

(內史576-589) | 宣城郡

北江州
江州

寻阳郡(內史582-589) | 鄱阳郡(內史560-589) |

太原郡

(內史588-589) | 豫章郡(內史569-589) | 庐陵郡(內史565-589) | 南康郡(內史557-589) | 巴山郡(內史582-589) | 豫宁郡 | 臨川郡(內史557-559) | 安成郡(內史559-569) | 廣豐郡 | 安樂郡

沅湘地區
郢州

江夏郡(內史565-589) | 上雋郡 | 武昌郡(相576-582,內史582-589) | 西阳郡(內史583-589)

巴州

巴陵郡(內史557-589)

湘州

長沙郡(內史569-589) | 湘东郡(相560-?,內史583-589) | 衡阳郡(內史560-589) | 邵陵郡(相566-585,內史587-589) | 岳陽郡(內史582-589) | 零陵郡(相557-589) | 永陽郡(內史568-589) | 绥越郡(相584-589) | 樂梁郡

武州

武陵郡(內史565-589) |

南陽郡

| 沅陵郡(內史583-589) | 藥山郡 | 夜郎郡

荊州
南郡

(內史583-589) |

河東郡

(內史573-589) | 南平郡(相573-578,內史583-589) | 天門郡 |

義陽郡

(相573-?,內史582-589)

祐州

宜都郡(內史573-589)

信州

-

嶺南地區
廣州

南海郡(內史583-589) | 東官郡 | 高要郡 | 晉康郡 | 宋隆郡 | 梁泰郡 | 清远郡(相560) | 樂昌郡 | 梁化郡 | 义安郡 | 綏建郡(相582-589)

新州

新寧郡(內史586-589) | 新会郡(內史586-589)

高州
南合州
羅州
越州
興州

新昌郡(內史588-589)

桂州

始安郡(相573-583,內史583-588) | 桂林郡 | 象郡 | 韶阳郡 | 安成郡 | 领方郡 | 晉興郡

東衡州

始興郡(內史557-589) | 安遠郡 | 盧陽郡

西衡州

陽山郡(相559-569,內史583-589) | 梁乐郡 | 桂阳郡(相560-563,內史568-589) | 齊樂郡 | 臨賀郡(內史583-589)

東寧州
成州

梁信郡(相582-589) | 苍梧郡

靜州
建州
雙州
石州
南定州
安州
龍州
崖州
宜州

-

黃州
利州

-

明州

-

交州
愛州
德州
位置不詳
新蔡郡

(內史575-589) |

晉熙郡

(內史575-589) |

巴东郡

(內史586-589) |

臨江郡

(內史586-589) |

新興郡

(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注釋

注1:列出宋大明八年(464年)、齊建武四年(497年)、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广运元年(586年)、陳禎明二年(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606年大業二年)以前(制)

雍州地區
梁州地區
豫州地區
兗州地區
冀州地區
青州地區
徐州地區
揚州地區
荊州地區

607年大業三年)以後(制)

雍州地區
梁州地區
豫州地區
兗州地區
冀州地區
青州地區
徐州地區
揚州地區
荊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