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wikipedia.org

福州 (开元)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Sun Jun 25 2023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福州市

福建歷史

秦汉时期

六朝时期

隋唐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

宋元时期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民国时期

共和国时期

福建主题

福州,在今福建省境内设立的一个

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闽州置,治所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为福州都督府治。福州都督府始管三州:福州、建州丰州南安郡改);继而管五州:福州、建州、泉州(丰州改,即今泉州市)、汀州漳州,五州之下设三十五县(后又并为二十四县)[1]。《元和郡县志》载:福州“因州西北福山为名”。福州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尤溪县北尤溪口镇以东的闽江流域和古田、屏南、福安、福鼎等市县以东地区。

开元十三年(725年),置福州都督府。

开元十九年(731年),福州置泉山府兵左卫营、右卫营,共1200人[2]

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长乐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福州。上元元年(760年),福州都督府和福建都防御使合并,升置为福州节度使。大历六年(771年),罢福州节度使,置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简称福建观察使)。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后梁太祖朱温加封王审知为中书令、闽王,升福州为福州大都督府,作为闽国国都。闽龙启元年(933年),改福州大都督府为长乐府。闽天德三年(945年),闽国灭亡,长乐府废,恢复福州建置。李仁达短暂割据(945年—947年)时,恢复威武军,与福州并存。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吴越消灭李仁达的割据势力。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吴越改威武軍为彰武軍。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彰武軍为威武軍。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降北宋;同年,威武军改为两浙西南路,福州隶之。

五代后辖境缩小。宋朝时为福建路治。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即位于此,改为福安府,作为行在。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复为福州;十五年(1278年),升为福州路。宋元以来海舶前往东南亚各地,常由此出海。

唐朝福州辖县
725年 闽县[3]长乐县[4]连江县[5]万安县[6]侯官县[7]温麻县[8]
741年 闽县长乐县连江县万安县侯官县温麻县(新增古田县[9]尤溪县[10]
742年 闽县长乐县连江县[11]万安县(改名福唐县)、侯官县温麻县(改名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
760年 闽县长乐县[12]连江县福唐县侯官县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
766年 闽县长乐县连江县福唐县侯官县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新增永泰县[13]
808年 闽县连江县福唐县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永泰县(废除侯官县长乐县
810年 闽县连江县福唐县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永泰县(复设侯官县[14]长乐县
861年 闽县连江县福唐县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永泰县侯官县长乐县(新增梅溪县[15]

[16]

福州(957年)

历任长官

[编辑]

唐朝福州刺史
南唐福州刺史
  • 李仁达(李孺赟)(945年—948年)
吴越福州刺史
宋朝知福州

参考文献和注释

[编辑]

  1. ^ 隋置泉州唐福州.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5).
  2. ^ 军事志 第一章 秦至元驻军. [2024-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7).
  3. ^ 福建省福州市
  4. ^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
  5. ^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敖江镇白沙村
  6. ^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
  7. ^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
  8. ^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松城街道
  9. ^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城东街道湖滨村
  10. ^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
  11. ^ 改治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凤城镇
  12. ^ 改治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吴航街道
  13. ^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樟城镇
  14. ^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下渡街道
  15. ^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梅城镇
  16.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17. ^ 《唐刺史考全编》
  18. ^ 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19. ^ 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表》,齐鲁书社1997年版

唐朝行政區劃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京畿道
关内道
都畿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西道
山南东道
淮南道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陇右道
河西道
剑南道
黔中道
岭南道
淮南节度使→直隸地區

揚州江都府 | 和州 | 楚州 | 泗州 | 海州 | 濠州 | 壽州 | 光州 | 廬州 | 滁州 | 舒州

節度使
直隸地區(東都)
直隸地區(西都)
鎮南軍節度使→直隸地區(南都)
節度使
直隸地區
節度使

劍南東川節度使天貞軍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武德軍節度使梓州绵州普州劍州龍州) | 武信軍節度使遂州合州渝州瀘州昌州) | 永平軍節度使雅州邛州黎州) | 巴渠開都團練觀察使(巴州、渠州、開州) | 雄武軍節度使(金州、巴州、渠州、開州、通州、潾州) | 鎮江軍節度使夔州忠州萬州安州) | 武泰軍節度使黔州涪州施州溱州南州) | 山南節度使天義軍節度使山南節度使興元府集州巴州渠州通州開州潾州、興州、文州、扶州) | 利閬節度使利州都團練觀察使昭武軍節度使利州、蓬州、果州阆州徵州、陵州、榮州) | 武定軍節度使洋州壁州蓬州) | 天雄军节度使秦州阶州成州、鳳州) | 武興軍節度使鳳州文州興州扶州

直隸地區

成都府 | 汉州 | 彭州 | 灌州 | 蜀州 | 眉州 | 嘉州 | 陵州 | 榮州 | 资州 | 戎州 | 簡州 | 維州 | 茂州 | 雅州 | 黎州 | 邛州

節度使
威武軍節度使→直隸地區
節度使
節度使
羈縻州

辰州 | 叙州 | 溪州 | 錦州 | 奖州 | 懿州洽州

直隸地區
節度使
直隸地區
節度使
直隸地區

太原府 | 忻州 | 嵐州 | 宪州 | 遼州 | 隆州 | 麟州 | 代州 | 汾州 | 石州 | 沁州

節度使

注釋

注1:列出吳天祚三年(937年)、南唐開寶八年(975年)、前蜀咸康元年(925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964年)、閩天德三年(945年)、楚保大八年(950年)、南漢大寶十四年(971年)、南平建隆三年(962年)、吳越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京畿路

开封府(東京)

京東東路
京東西路

應天府(南京)

京西南路
京西北路
河北東路

大名府(北京)

河北西路
河東路
永兴军路
秦凤路
两浙路
淮南东路
淮南西路
江南东路
江南西路
荆湖北路
荊湖南路
福建路
成都府路
梓州路
利州路
夔州路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

其他地区

兩浙西路
兩浙東路
江南东路
江南西路
淮南东路
淮南西路
荊湖南路
荆湖北路
京西南路
福建路
成都府路
潼川府路
夔州路
利州路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